终于在正月十五,完成了《孟子》翻译。很不容易,第一本书包括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分了五次讲的,这一本书《孟子》相当于第一本书的量,厚厚的一本书,眼睛又出毛病了,神光外闪。可是说过了讲四书,总不能食言,想办法不让眼睛过度疲劳,蚂蚁啃骨头,十五天把《孟子》啃下来了,眼睛也基本好了。不过,过去的十几年,把生命都花在大上了,肉身消耗过度,重要的经典也都讲完了。以后,把时间花在小上面。毕竟修身要大处着眼,小处下手。要双线并行,大处着眼,是通过“尽心”、“知性”、“知天”的认识过程,达到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境界。小处着手是通过“存心”、“养性”、“事天”的实践过程,实现人格的道德完善。我准备做系列短课,把儒家的大道学说,分解成诸多个生命体验性的课程,培养人的道德情操。总之,为小不为大。
《孟子》占很大篇幅讲仁政,把这部分去掉,讲一次就可以了,下面是讲课提纲。
1、仁义
“仁也者,人也,合而言之,道也。”从形而上的层面“仁”是人的“本心”,是授之于天的善性;从形而下的层面讲“仁”就是为人处世的具体道理。
“仁,人之安宅,义,人之正路也。”仁义是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绝对标准和唯一途径。
2、修身
“诚身有道,不明乎善,不诚其身矣。”修身最为根本,天子通过修身得以保天下,诸侯通过仁义修身以保社稷,卿大夫通过仁义修身以保宗庙,士庶通过仁义修身以保四体。修身的目的就是正面发挥人本来的善端。
浩然正气是培养人格用的,有了浩然正气,形成崇高的人格。坚定地信仰,奉行大道,并能经受住各种考验。“居天下之广厦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”舍生取义。这种伟大的人格积淀在华夏民族文化心理中,在民族危亡的时候,涌现出无数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,被称为中国的脊梁。
3、孝道
孝的重点不在养体,在养志。孝文化,大孝是恭敬心,是心志的建设。天下都喜欢归顺自己,把天下归顺自己看得如草芥一般,只有舜如此。不能取悦父母的人没资格做人,不顺从父母旨意的人没资格做子女。舜尽心竭力侍奉父母,使父亲瞽瞍变得高兴了;瞽瞍高兴了,天下的风俗也就随之变好;瞽瞍高兴了,天下父子间的伦常也由此确定,这就是大孝。
4、天命
天是一种自然存在,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。天的意志,体现在天命、天意上。天命不可违,但人可以通过努力,争取“天命”的降临。对“心”、“性”、“天”、“命”的认识,不是消极地等待天命的安排,而是以个体的道德自律来“立命”,“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” “天”即是主宰之天,也是义理之天;“心”即是“自然之心”,又是“道德之心”;“性”是心的表现,“天”是“心”、“性”的最高依据。道德建设,可以立命、改命。
5、性善论
心性之善只是萌芽,要扩展出去,由己及人、及物,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,需要极强的修养功夫。“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,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。”人之善性源于人固有的“四端”,即恻隐之心、羞耻之心、恭敬之心、是非之心。这四种心理,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四种道德的出发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