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针灸笔记,希望帮助更多人熟悉经络,手到病除。
最近在跟着倪海厦大师学针灸。买了他的几十本书和视频U盘,我想,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心血,这里面凝聚中古代针灸的智慧。感谢前人梳理古籍的辛苦,为我们中医小白,了解真正的中医,提供了极大的帮助。因为是元神讲课,细致入微又句句是真,没有废话。不像死脑筋的识神讲课,只是一些死的知识,触动不了听众。我被倪大师的讲述深深吸引,常常哈哈大笑。原来,人是这样活着的。
1、天阳
人是大自然的杰作。自然的核心是天地浩然正气,先天一炁,德一之光。这个无形的能量就是纯阳,人体可见的物质都是阴。人体的阳,就是虚空中的先天一炁。12经络不过是天河在身,天地之气机,在人体的河道上,规律地日夜奔腾。天干是说天上的五气规律,地支是地上的五气规律。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十天干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律运行,甲乙携带着风气,丙丁携带着火气,戊己携带着湿气,庚辛携带着燥气,壬癸携带着寒气。十二经纳天干歌:甲胆乙肝丙小肠,丁心戊胃已脾乡,庚属大肠辛属肺,壬属膀胱癸肾脏,三焦亦向壬中寄,包络同归入癸方。甲为胆,乙为肝,丙为小肠,丁为心,戊为胃,己为脾,庚为大肠,辛为肺,壬为膀胱与三焦,癸为肾与心包。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,所以说12经脉是天河水的通道,天水就是先天一炁。
2、地阴
天地是一对阴阳,天阳是虚无的先天一炁,地阴就是人体,天阳落地的具体行为是12时辰在五脏六腑上的体现。十二经纳地支歌:肺寅大卯胃辰宫,脾巳心午小未中,申胱酉肾心包戌,亥焦子胆丑肝通。十二地支时辰配十二经来取穴。寅时(3点到5点)为肺经,卯时(5点到7点)为大肠经,辰时(7点到9点)为胃经,巳时(9点到11点)为脾经,午时(11点到13点)为心经,未时(13点到15点)为小肠经,申时(15点到17点)为膀胱经,酉时(17点到19点)为肾经,戌时(19点到21点)为心包经,亥时(21点到23点)为三焦经,子时(23点到1点)为胆经,丑时(1点到3点)为肝经。
古人把内脏分为五脏和六腑两大类:五脏(收藏系统为阴)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;六腑(消化系统为阳)是胆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和三焦。此外还有一个心包络,它是心的外卫,在功能和病态上,与心脏相互一致,因此,它也是属于脏,五脏和六腑互为表里关系。六腑是动态的,所以为阳,五脏是收藏营养的,所以是阴。
病不过是河道的淤堵,天阳不足的虚,造成淤、堵、毒。所有的表象都会落在一个脏腑上。睡觉是人静下来,天阳工作的时候,如果睡眠不好,每天23点到1点醒来失眠,必定是胆有问题,夜里1点到3点失眠,必定是肝出了问题,凌晨3点到5点失眠,必定是肺出了毛病,整夜失眠是心脏的问题。其他时辰,只要是那时不对劲,一定是那个脏器出了问题。
病在藏者,取之井;病变于色者,取之荣;病时间时甚者,取之俞;病变于音者,取之经,经满而血者;病在胃,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,取之于合,如果是整夜不睡,心脏出现问题,病在藏者,取之井,心经的井穴,井穴在四肢末端,扎针很疼,用于放血。恶血一出,新血补上来,症状立刻减缓。时间病用俞穴,找心经的俞穴,心俞穴。心经的原穴神门,由于神门是子穴,所以心脏发生的实症,可以在神门上下针。心脏的母穴少海穴是心经的是合穴,属水,所以是心经的母穴,虚症在这里下针。心气太过、心气不足都会导致不能睡觉。从气色看心脏虚实:人脸的两颊是心脏管的,红色、赤红色、鲜红色=壮热=心实;苍白=虚症,就下少海穴。
人不过活的是气血,合谷主气,太冲主血。下五行针,肥也减了,癍也退了,回到年轻时的样子,人体的老化,是可以减缓的。熟悉经络,辩清虚实,明理募穴、子穴、原穴、募穴等逻辑关系,当自己的医生真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