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想尔注》释义第四章

2022-11-02 09:34:30 /作者:韩金英/浏览:1618

第四章、道源

道冲而用之又不盈,渊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忿。和其光,同其尘,湛似常存。吾不知谁子,像帝之先。

“道源”讲的是合道,无知、无识的一点灵光,初心本性才能够合道。

道冲而用之又不盈,渊似万物之宗。道是无形的,是万物的根源,万物都为道所化生,道是母体,道是共性,所有的个性都是从共性里生出来的。

《注》:道贵中和,当中和行之,志意不可盈溢,违道诫。道也,人行道,不违诫,渊深似道。

道贵中和,行中和之道。人为的意识不能太强,不能违背道的教诲。道是靠人去实践的,人遵守了道的教诲,生生不息地发展变化,就会和道一样深不可测。

阴阳混一谓之中,阴阳二是偏,阴阳浑化是一,一是中,一是正。比如感觉和能量是一对阴阳,有多少能量,自然地感觉多少,就是中、和、正。能量不足用力地想能量多点,感觉和能量失衡,就不是中和之行,用的就不是感觉元神,而是后天意识的识神。必须要识神退位,元神当家,除了纯粹的感觉,不需要意识的强迫和干扰。后天意识的干扰就违背了道的需要和教诲。只有初心的感觉与能量完全同步、融化,才能行中和之道。后天意识的我要这样、我要那样、过强的心气,心的欲望、愿望,是违背道诫的。“诫”是一个言字边的诫,不是戒律的意思,是劝告的意思。道诫讲的是道的劝说,要听从道的劝说,否则就入不了道。道劝说了什么?劝说的太多了,整部《道德经》都是道的劝说。现在说的是中和的先天一炁。你的身体和你的心灵都要成为中,心气心气,心与气之间要平,要均,气才是和气。先天一炁无限柔软,又无坚不摧。气是支撑肉身的动力,但是动力源是柔软的慈心。慈软如棉的心,才能接通先天一炁。这个初心是干干净净的一点灵光,他是光,人的感觉是光,是灵光,灵魂的智慧之光。而强迫的后天意识,是黑烟。纯洁的灵光能吸引进外空间的先天一炁,黑烟是做不到的,还把自己的元气耗干了。所以说“志意不可盈溢”为道诫,道是这样劝说你的,你就必须得听话,听了就有道了,不听就离德失道了,就这么简单。

“道也,人行道,不违诫,渊深似道。” 人实践道,不违反道诫,才会像道一样深邃而厚重。无限大,能化生万物的道,是人在行的,人才能够行道,人的真阴真阳合一了以后形成金丹的光,就是一点灵光,先天一炁的光,人有光才能够行道。若只是投胎来的那一点光,一生消耗能量,消耗完了就死了。然而人是可以恢复这一点灵光的,不违背道的劝说,真正达到了中和,心灵总是一个自然、自在的状态,一切都顺其自然。一点灵光元神是没有记忆的,像时间一样,干干净净。只是往前行,总在创新和快乐中度过,过了就全忘了。元神像实践一样活着,没有记忆的垃圾。谁的日子过的像时间一样干净、利落,谁就是元神当家,跟着心在活着。培养了时间一样的心,就是在行道,就可以体验大道的无限,大道的无形而深邃,无限的厚重,看不见摸不着、但是你能够体验。

挫其锐,解其忿;

要融化到道里面,只有修心,不露锋芒、超越纷争;把七情六欲,过强的心气儿给消掉,把你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去掉,你要做到,你才可能体验道的渊深。任何的观念、情绪,都是绊脚石,阻挡你融入道的脚步。

《注》:锐者,心方欲图恶。忿者,怒也,皆非道所喜。心欲为恶,挫还之,怒欲发,宽解之,勿使五藏忿怒也。自威以道诫,自劝以长生,于此致当。忿争激,急弦声,所以者过。积死迟怒,伤死以疾,五藏以伤,道不能治,故道诫之,重教之丁宁。五藏所以伤者,皆金木水火土气不和也。和则相生,战则相克,随怒事情,辄有所发。发一藏则故克,所胜成病煞人。人遇阳者,发囚克王,怒而无伤,虽尔,去死如发耳。如人衰者,发王克囚,祸成矣。

“锐者,心方欲图恶。忿者,怒也,皆非道所喜“。“锐”指人的心刚有一个想法的时候,忽然就变得好像很锐利了。人的心在自然状态的时候是很柔和的,浑浑沌沌的,但是,念头一起,柔和混沌的状态突变了,就像刀锋一样锐利。

“心方欲图恶“,”恶“讲的是阴气,人刚一想什么的时候,阴气就起来了,“锐”和“忿”都不是道所喜欢的,道不喜欢心变得那么精明、那么强烈,也不喜欢各种各样的情绪。心念刚要一起来,马上给它消掉。好像本来舒服自在地躺着,突然站起来发怒,他刚一起来的时候,你就赶快给他摁下去,让他再躺下去,去休息,叫”挫还之“,挫败的意思。心中有邪念抬头就要抑制它,怒气要发作就排解它,马上往宽了想,劝自己放下,不要让愤怒的黑烟污染你的五脏。五脏需要的是元气,需要的是光,不需要阴气,不需要这种邪气。劝自己听道的告诫,用得长生来勉励自己,这样做才是最恰当的。

愤怒导致行为激烈,就像紧绷的琴弦发出的声音,这是一种极其不自然的状态。长期愤怒,消耗魂光,光弱了会生病,慢慢的积累怒气,就是走上了积死之路。把死也看成一个活的生命体,发怒就是把死慢慢积累了。比如我们身上这个病,因为着凉了,管肺的地方就有阴气了。你刚一用艾灸清理咽喉的阴气,那股子邪气一下就跑到手背上来了。你就体会到这个病气、阴气它也是一个活的,也是很精彩的、有很丰富内涵的一个生命。张道陵祖师是一个得道的人,对死的感受和体会,他写了两个词,一个叫积死,一个叫伤死。就是把死给积累了,把死给伤着了,你不伤着他不会死的。这样五脏都会受伤,道也不能挽救。比如哪个地方出毛病了,如果得到了大道的元气,它是叫大制不割,不管你是什么病,你只要得了先天元气,什么病都给你治好了。病就是阴气,先天元气可以平衡一切阴气。“五脏以伤,道不能治”,讲的是如果你跟老天的元阳之气连接的话,你一定是无心的纯阳之心,才能引来纯阳的能量。如果你是强大的后天意识心,整个人都是阴的,都坏透了,全是阴气,根本就接不进来阳气。是从这个意义讲的“道不能治”。所以,要牢记道贵中和、戒极端的劝告。道诫就是要人去掉七情六欲,不要阴气状态,反复的告诫人,你要去掉识神,识神是阴气,人的病都是违背自然的识神带来的。要管住心,就不会接收这些阴气,要“挫其锐,解其忿”,就是让人修心性,你就能够保持纯阳。

五脏受伤,皆因五行之气不和。五脏是肉身上的,它是有形的,但是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气是无形的,是说在无形的方面不和谐了,有形的肉身才会受伤,无形决定有形。虚无的五行之气,和则相生,冲突则相克。比如说一个人胆小,那是义德能量弱,就是无形的金气弱了,才胆小怕事。

“随怒事情,辄有所发,”人生气是最大的害,顺着外缘动心就会发怒。怒气从一个脏器发出,就造成了五脏的五行之间的互相冲突,五行的冲突才会成病伤人。五形的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气要非常的完美和谐,差一个都不行。如果你不懂,你发火,实际上你触动的是无形的,五行之气就混乱了,五脏就受伤成了病。

“人遇阳者,发囚克王,怒而无伤。” “王”是旺盛的意思,“囚”是衰败之气,说一个人阳气壮时,发中衰之气克制兴旺之气,你还有点本钱,还比较壮,发火、生气暂不会受伤,但是你这一发火,虽然好像没有伤及五脏,但是已经伤到了五形之气,离死也很近了。死是什么呢?这个死不是死亡的意思,衰败到了极点就要死,离这个衰败到极点也很近了,像隔着一个头发丝。

“如人衰者,发王克囚,祸成矣。”如果人处于衰弱时期,比如很老了、一身的病气了,如果他还生气的话,就是发兴旺之气克制中衰之气,把他的阳气就全消耗完了,他就必死无疑。大祸也就酿成了。

从五行生旺死绝表中看,五行和四季的生旺关系。“旺”为最旺,“相””是次旺,“休”是小衰,“囚”是中衰,“死”是最衰。一年四季、金木水火土五行,有一个盛衰的变化。刚才说“发囚克王”、“发王克囚”,讲的这个“囚”,就是中衰。如果你用中衰来克那个最旺,就很快变成了最衰的“死”。如果是“发王克囚”,一个人本来快死了,没有什么阳气了,你再用仅存的那点儿气儿来克制中衰,你就必死无疑。这是自然规律,五行和四季是一个自然的阴阳变化的过程,它有盛有衰。在一年四季,比如说春天的时候是木——旺,火——相,土——死,金——囚,水——休。 “旺、相、死、囚、休”讲的就是由盛到衰的过程,这是一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。一年四季从冷到热,从热又到冷,从春天长,到秋天收这是自然的循环规律,跟迷信半点关系都没有。所以不懂道的人不知道五行和四季气候的变化存在自然规律,把五行说成迷信,纯粹是无知的愚昧。

和其光,同其尘。湛似常存。

含着光辉,与众庶同尘垢,似亡而实存。

《注》:情性不动,喜怒不发,五藏皆和同相生,与道同光尘也。如此湛然,常在不亡。

情绪不随便波动,喜怒未发,五脏和协相生,人的本性之光就与道光融合,如此寂静,人的光得到道光的养育,就会长生。

接着“挫其锐,解其忿”,还是讲修心性。这一章讲道源,怎么才能融入大道的本源,就是修心性。性情不动,喜怒不发,是自然自在的状态,五脏就和谐相生。人的喜怒的情绪没有发出来那种中和的状态,就是本性的自然状态,本性的状态才能合道与道同光尘,才能与道光融合。人的光,老天只给了一点灵光,入胎成为人的活力之源。人生的各种消耗,把活力之源消耗完,人就死了。但是与道光融合了,人的活力之源就不仅不消耗,还会增长,死的根源问题解决了。常在不亡,是说一点灵光与道光融合以后,不经历生老病死,像汽车的油箱,油空了,车就开不动了。一点灵光的饱和度停留在16岁最丰满的时期,不再变小了,变没了。讲的是光的生命形态,总是一个年轻态,而不是指肉身的死。

吾不知谁子,像帝之先。

《注》:吾,道也。帝先者,亦道也,与无名万物始同一耳。未知谁家子,能行此道,能行者,便像道也,似帝先矣。

我不知道是谁的孩子,好像是先于天地而生。讲的就是一点灵光,没有肉身前的一点灵光,人的自然心灵是那个光。

吾就是道,先天一炁也是道,和万物的起始是一样的,是令一切发生的根源。不知道是哪位能行此道,能行道的人,便和道相像,和先天一炁相似。

这一章讲的是道源,讲人如何融道。第一、心志盈满,违背中和。要中和,不能心志盈满,要无心,总是简单自然的中和状态。第二、无知、无欲合道。第三、先天一炁是道源。管好心,恢复到无知、无欲的一点灵光那种先天的心灵状态,完全是一个自然感应,脑子里头没有任何思索、纠结、念头。只有这样无知、无欲的自然心灵,才能与大道融合。“道源”这一章的思路是很明确的,它是站在人的角度,人怎么能够融合到大道里。把心性修好了,心光才能融道。“道源”这个题目太大了,无限大,这里就集中在你怎么来和道源相融合这个范围里来讲道源。

 


来源:九重天

分享到 61.4K

上一篇:《老子想尔注》释义修订出版第三章

下一篇:《老子想尔注》释义第五章

联系我们
  • 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艺术工厂路B区1排9号
  • 电话:010-61519601
  • 手机:18600383319
  • Q Q:1077804864
  • 邮箱:hanjinying001@sina.com
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