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想尔注》释义第五章

2022-11-03 19:02:35 /作者:韩金英/浏览:1358

第五章、虚用
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苟。

“虚用”讲大道虚无的,但是这个虚无万分有用。天地施化无所谓仁不仁,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,不对谁特别好,也不对谁特别坏,一切顺其自然发展。刍狗是草编的狗,用于祭祀。

《注》:天地像道,仁于诸善,不仁于诸恶,故煞万物,恶者不爱也,视之如刍草如苟畜耳。

天地的元炁对万物来说只是虚用,这个虚用是平等的,生死、好坏、多少都是一体的,没有分别的平等智慧。

“仁于诸善,不仁于诸恶“。天地没有分别心,为什么又把仁德之光慈悲给善的,不给恶的?因为道是纯阳,人身只有一点灵光是阴阳混一的纯阳。人的肉身、思想、情绪等等都是阴气。道光这个纯阳能量喜欢阳的生,不喜欢阴的死。一个无心的、简单自然的心灵是纯阳,老天的元气就来了,好像是喜欢他。老天的元气喜欢无心的人,光很亮,老天的光就喜欢找这样亮光的地方,找光亮的人,给更亮的光,把人的光养大。一个纠结、扭曲的心灵是纯阴,老天的元气离他远远的,道光喜欢在纯阳有光的地方停留。阴气重的人的灵光就像败草,他的灵光一定是很灰暗的,亮光很弱的。就像一个败草,本来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,现在都干了,没有生机了。

“故煞万物,恶者不爱也”。道光的杀,不喜欢恶的阴气,杀是为了生,杀是生的手段,生杀一体的。比如心光能量大的人,见到一个心脏病发作的人,物理光自然就流向低处,流向病气,把阴气平衡了,纯阳能量杀阴气,是为了这个人恢复生机,心脏病走开。健康就是阴阳平衡,高阳之光平衡阴气,使人归于正常,正常就是道,阴阳和谐就是道。

“视之如刍草如苟畜耳。” 道光对于阴气,只是虚用,把过分的阴气杀死,平衡阴气都是在一种虚无的状态中完成。道光绝不做具体的事情,像一个医生一样拿着刀子做手术,用虚就把问题解决了。

道的劝告,首先你必须把心管好了,简单自然的心,使你成为一个光很亮的人,老天的光才会来找你,才会哺育你的光。如果是一个恶毒的心,光黑暗无比,老天的光根本就不理你,更不可能把你的光给养大了。必须得听道的话,天光才养你,自然就是光。不遵守自然规律,光无法成长,这是第一点。

第二点是用虚,光的世界,光的规则,是用虚的,它是物质世界无形的能量,肉眼看不到又起主导作用。阴阳之气就是虚用,比如秋冬季节的水果、蔬菜,是湿寒之气的主要来源,水果是凉的,把水果煮熟了吃行不行?煮了虽然热乎了,但它还是湿气,导致人的发胖等问题。阴寒之气,只有主管感觉的光可以感应,后天意识是感觉不到的。道是光,道的用虚就是光之用。虚无的虚不是不存在的意思,虚是道体,有体必有用,是更重要的主宰能量。我因为学习《道德经》几十年了,心光已经很敏感,所谓最细身心,心细如丝。比如过来一个人,这人身上阴气很重,一般的人感觉不到,但我就能感到。感觉心脏差点被揪出来,我差点倒地。光像一面镜子,是阴是阳,一看便知。光是物理能量,能量往低处流动。遇到纯阳能量比我高的,我就沾了别人的光,遇到能量比我低的,光就被别人沾去了。第五章讲虚用。大道的用就是虚用,虚是道体,也是人的体。无知无视,喜怒哀乐未发的自然心灵,是人的体。人是大自然的杰作,人的主宰,就是自然心灵的自然之光。人体的百分之九十八都是自然的,都隶属于自然之光的统治。修心性,就是让人为的后天意识退位,自然心灵的心光大智慧主宰生命。心光本来像一面干净的镜子,被太多的垃圾蒙上了灰尘,心像个瞎子一样看不到,感觉不到。修心性让心光长大,这个光才能够感应虚。

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苟。

《注》:圣人法天地,仁于善人,不仁恶人。当王政煞恶,亦视之如刍苟也。是以人当积善功,其精神与天通。设欲侵害者,天即救之。庸庸之人皆是刍苟之徒耳,精神不能通天。所以者,譬如盗贼怀恶不敢见部史也。精气自然与天不亲,生死之际,天不知也。黄帝仁圣知后世意,故结刍草为苟,以置门户上。欲言后世门户皆刍苟之徒耳。人不解黄帝微意,空而效之,而恶心不改,可谓大恶也。

圣人、元神没有仁与不仁的分别,他把光舍给众生,也是不在意的,不在意说我奉献了或者怎么样了,他没有那个概念,就是根本不在意的意思。“圣人法天地,仁于善人,不仁恶人。当王政煞恶,亦视之如刍苟也。”圣人也像天地一样,圣人指元神这个光,喜欢纯阳的光,喜欢无知、无识的纯阳心灵,像母子相亲一样。如果是邪恶的心,一身阴气,圣人的光也不愿意在他那停留。圣人元神的光它会符合当时的规则,比如说春夏秋冬,春生夏长、秋收冬藏。秋天,草变黄了,变干了,就是该阴的时候就阴了。该死的时候就死了。“王政”不是讲王朝的政治,“当”讲的是恰当、合天时,秋天该是煞气,生机变没了,好,就让生机变没了,当下该怎么样他就会怎么做。

“是以人当积善功,其精神与天通。设欲侵害者,天即救之。”就说人要积善成德,要有善的积累,善是魂,魂是光,善心是灵魂的心,灵魂是一镜子一样的光,干干净净,观照清楚分明,看穿一切。智慧具足,只感觉,没杂念。人的善心是这样的,人的自然心灵是这样的。人总是活在这样的心灵状态,自然状态,就会与天这个大自然世界相通。善功的积累,是自己心灵的光,帮助别开悟,使别人的光成长、发挥出来。光的得失,是在舍后得的,舍多了得的就多,吸引天光的能力就强。所谓的当有危难的时候,天光就会救他,也不要迷信地理解,是说光付出了以后,天光自动就会补进来,好像永远是有天光来保护一样。就像《西游记》里讲的,唐僧取经就有日值功曹,一直在虚空中护持,讲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
“庸庸之人皆是刍苟之徒耳,精神不能通天。”没开智慧的普通人,糊里糊涂的俗人,全是败草。讲这些人的灵光就像败草一样暗淡无光,所以他怎么能和天相通呢?老天的天光根本就无法亲近他。为什么俗人的精神不能通天呢?“所以者,譬如盗贼怀恶不敢见部史也。精气自然与天不亲,生死之际,天不知也。”平庸的人的灵光都像败草一样阴气重重,精神不能与天相通。就像盗贼心怀恶念,他不敢光明正大,他不敢见官,就像小偷不敢见警察,平庸的人阴气过重,通不了纯阳的天光,所以跟老天的光就不能够亲近,根本不通天,他没有多少光,老天的光自动补充给他也无从谈起,就是“生死之际,天不知也。”的意思。

“黄帝仁圣知后世意,故结刍草为苟,以置门户上。欲言后世门户皆刍苟之徒耳。人不解黄帝微意,空而效之,而恶心不改,可谓大恶也。”黄帝是慈悲的圣人,知道后世的毛病,一生都在动用的是人心、识神,灵光都是暗淡无光的。所以捆了败草放在门窗上,警示世人,你们这些人如果不把识神退掉,不信遵循自然大道的话,心灵之光就像败草一样,没有任何生机。大道的能量根本也不会靠近你,但是俗人不懂黄帝的深意,只是形式上效仿,也整个草扎的狗放在门口,但是根本就不改识神强大的心,是一生都在用识神,这是一个更大的阴气。“大恶”讲的就是更大的阴气。

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。

天地之间就像大风箱一样,是虚的,越动越有。虽然是个虚的,但是它有实用的。

《注》:道气在间,清微不见。含血之类,莫不钦仰。愚者不信,故犹橐者冶工排橐。龠者,可吹竹,气动有声,不可见,故以为喻,以解愚心也。

道炁存于天地间,清和不可见。所有人的一点灵光都是道光所生,一点光是无形的,是很精微的。但是,生命之所以是活的,就是因为有这一点光,只要有这一点灵光的生命,不管是猫、是狗、是人、是草、是树,都会敬仰大道,都会认识生命的老祖宗。但多数人是不认识的,还不如动物、植物。大道是它的本源,是它的生机的源泉。没有一个含灵生命不喜欢大道的,都会感谢、崇拜大道。如果这个人是有光的人,小孩就总愿意围着他转,总喜欢跟着他,总离不开他。一岁、两岁的小孩不懂什么,但是小孩的灵光懂,哪有母体的光,他就愿意在那母体的光里待着。用拉风箱来比喻道是一个虚无的,虽然是虚,但是有实用。愚昧的人不信,不知道虚的用处。作为一种竹制的乐器,吹竹可以有音乐,气变成声音,是看不到的,用这个解释,以开化愚昧的人心。

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闻数穷,不如守中。

虚动而实出,多说不如守虚中。

《注》:清气不见,像如虚也,然呼吸不屈竭也,动之愈益出。多知浮华,不知守道全身。寿尽数穷,数数,非一也,不如学生,守中和之道。

道是一种精微的清气,道是虚的、看不见的,但清气是永远用不完的。“动而欲出”是说越是在动的时候,比静的时候更能感受虚无的能量。比如胎息,它是永远不停的;比如元精发动,动静就特别大,人的反应像着火,有特别强烈的反应,就能够感知到无形的存在。“多知浮华”,如果你有各种各样的知识,只不过是表面的皮毛,识神只晓得道的表面的光彩,无知、无识、像小孩一样,一个成年人什么都不知道,脑子是空空如也,根本就不动脑子,心根本都不动一下,达到那种状态就是不知,不知是光已经凝定了,被道光定住了。所谓的全身,是成就自己的身。人的肉身有光在主宰活力,所以人有两个身,一个有形物质的肉身、一个无形物质的光晕身。所谓的全身就是把两个身都长好,整体的完美,叫“不知守道全身”。

 “寿尽数穷,数数,非一也,”肉身的寿数,假如说活100岁、活150岁,这个都是有限的,数得过来的,都不是无限的一。人的寿命,不过是光的寿命,人生百年,讲的是光的寿命不过百年。神仙的光的寿命不过两千年,一百年和两千年都是有数的,但是德一之光是无限的。

“不如学生,守中和之道。”不如学长生,守中和之道。就像《西游记》里的孙悟空要学道,他问菩提祖师,能长生吗?术、流、动、静八万四千法门,都不能得长生,得自然之光,所以他都不学。只有修心性一条路是大道,可以使人的光和自然之光一样永恒。“学生”就是学习生生不息之道,守中和,就是回归阴阳混一的初心,中和之气、之光是回到初心才有的。

这一章叫虚用,就是用虚。第一是虚用,第二讲无知守道,性命俱了。道是用虚的,别搞实了,实了就错了。它不是有形物质,它是无形物质,也叫非物质。


来源:九重天

分享到 61.4K

上一篇:《老子想尔注》释义第四章

下一篇:《老子想尔注》释义第六章

联系我们
  • 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艺术工厂路B区1排9号
  • 电话:010-61519601
  • 手机:18600383319
  • Q Q:1077804864
  • 邮箱:hanjinying001@sina.com
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