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祖医道还元卷四,天地心总论,红色字是原文,蓝色字是传者解释,黑色字是我的翻译。
“喜怒不干,爱憎无象。”
先天一炁,不管喜怒,爱憎也无象。
喜者,即天气清明,地气和蔼,有一种清清淑淑气象,固谓之喜;怒:如烈风、迅雷、旱干、水溢,固谓之怒。然当其喜也,不过阴阳二气之调畅,自然流出一种美景。究之天地,只自固其真一,毫无所摇。当其怒也,虽云由常而变,出于自然,亦系民物之气盛,炽而不平,以戾召戾,故天地之始生怒。究之天地之怒,实阴阳二气之相剥,在天地亦只固其真常,而绝无所累,故谓之喜怒不干。爱者笃厚之谓,憎者倾覆之谓。天地只有真常之默策,使二气周流,安有爱憎之迹象?不过自物受之,一生一杀,便似爱憎耳。
天清地明,一切正常运转,好像是大自然之喜;烈风、旱干、水溢,好像是大自然之怒。然而,当其喜,不过是阴阳二气之和谐,自然流出一种美景。当其怒,不过是阴阳二气不和谐。在大自然先天一炁来说,也只是一个真常,绝无所累,所以叫喜怒不干。爱指阴阳和谐相生,憎指阴阳相悖。天地只有真一的默默化生,使二气周流,哪有爱憎的迹象?不过生物自己承受,一生一杀,好似爱憎而已。
“不自生而长生道合,不亲杀而反杀患泯。”
不自生而合长生之道,不亲杀而没有杀之患。
不自生:天地只自默然安其真一,是天地之生物,不待天地生之,实听物之自为生生,故谓之不自生。惟其听物之自生,故天地之真元,常固而不散。人苟能法天地之真一以治心,是一身之生生不息,亦不待计较经营于外物以养生,不计较而生自畅,真元自觉常固,不为外物所耗,长生之道自得。究之万物之杀,是万物自为之。盖物气尽则杀,在天地不过二气旋转,惟其不亲杀物,而杀机不能夺其本然之真一,故能永久,不至反杀,谓之反杀患泯。
天地生万物,不待天地升职,而是任凭万物自生,所以说不自生。因为能顺其自然,听物之自生,所以,天地之真一,常固而不散。人如果能效法天地之真一以治心,就会体验一身内之生生不息,也不用在意外物以养生,不计较而生机自然通畅,三元即元精、元气、元神三合一之真元,阴无心无意而常固,不为外物所耗,长生之道自得。考察万物的死,也是万物自为之。物质所含的阴阳之气尽了则死,在天地不过二气旋转,惟其不亲自让生物死,杀机不能夺其本然之真一,所以能永久,不至反杀,叫反杀患泯。真一本体是自然,任万物之自然生死。修心就是做到行为和心体一致,完全顺其自然。
“盖心无其心,真心是以永固。”
能做到无心,真心就永远凝固。
天地之心,不外真一所固结,阴阳二气潜交,水为之升,火为之降,露雷风雨,自然布散,日月星辰,自然旋转。当其气之至,万物自然发生,及其气之反,万物自觉收藏。千端变态,万化流通,亦似有许多经营布置于其间。然究乎天地之心,只存真一。真一所默策,而大化自行,实未当有作为于其间。惟其无心,即此便可见天地之真心,亦惟真心独具,是以不灭而永固。
真心是自然之光,是心光。动意识心光就散了,无意识,心光就凝聚了。就像慧能说的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天地之心这个先天一炁,一中含着二,阴阳二气在无形中交感。水升、火降是先天的水火,和后天的水火相反。后天是水降火生。风雨雷电自然布散,日月星辰自然旋转。当生机之气来了,万物自然发生,当生机之气走了,万物就自然收藏。太极图,看着是白和黑、阳和阴,其实只是一个无极,阴阳混一的生机能量,太极白是它的生,太极黑是它的藏。千变万化,只是真一所默策,大化自行,其间没有作为。无心才能见天地之真心,真心独具,所以不灭而永固。
“道无所道,大道乃觉常凝。”
道是说不清的,但万物都是道化生的。
道无所道:指道之返于先天者而言。先天之奥妙,天地之真常,无迹可寻。盖道之散见于人伦日用,则有实迹可循。先天之道,不外真一独固,并不可以指其迹象程途,故曰“道无所道”。人实禀此真常之至道,而具于一心,发之则为五常,返之则不外这个“一”字尽之。天地此一,人亦同此一。凝者,有安固之义。万化皆归本于此,真一原来无可名状,然至道既归于太虚,故名之为道。后天则实,先天则虚,从后天做起,返到先天。
大道无形,通过有形来体现它的存在。道是虚无生一炁,无迹可寻。但,道弥散在万物中,在具体的事物里,则有实迹可循。人也是道所生,以一点自然之光,秉持真常至道于一心。虚无的自然之心,德一之光,化生出五行、五脏、人体,返之,不过是德一能量的耗尽。天地的德一的产物,人也是德一的产物。万化皆归本于此,真一原来无可名状,勉强叫道。后天则实,先天则虚,从后天做起,返到先天。
大道乃觉常凝,虚无的心,把这个心抓在手里,它长大了就是光。为什么能凝呢?无心中阴阳,来到无心,发生阴阳自然的互动,光就长出来了。第一年长多大,第二年长多大,第三年成为孙悟空,三年脱胎,光长大了就来到体外,作为人体卫星。虚无的心懂没懂、树立起来没有?在生活里头点点滴滴的就做这件事儿,虚其心,真心乃固;就让这个心是虚的、是空的,就做这件事儿,把这个做好了,道光就凝了,步步奔虚无。做不到O,道光无法凝聚。一心的状态,极其专注,极其认真。喜欢静,喜欢单独的生活方式,这也是判断得没得真的标志。
“要之大窍空空,四维依然不着。”
重要的是只是一个空的大窍,上下四旁无所依。
大窍者,举天地包含之体段而言。天主覆,地主载,水火阴阳,迭运于其间,一升一降,昼夜升沉不息,有包举无外气象,于莫罄形容中,从而拟之,自成一个大窍。虽万物并生,并育于其间,却运于无形,成于无为。物充实,而天地之大窍,依然空洞,惟其空,是以真灵莫可测;其灵之莫测,即真一所在,而天地之心于此见。人心即天地之心矣。四维者,指四旁而言。不着者,无所倚着之谓,天地乃积气之区,积气自然凝固,上下四旁,不待有所倚着,自能安贞。人果能固其真一以合天,则气之鼓铸亦与天地之造化同。
从天地包含来讲,天地间就像一个虚的、悬在空中的,哪儿也不靠着的大窍。天主倾覆,地主承载。水火阴阳,迭运于其间。一升一降,昼夜不息。有其大无外的气象,有形容不尽的特点。从而比喻它,自成一个大窍。虽生养万物,却运于无形,成于无为。各类生命物质是实在的,但是,天地的大窍,依然空洞。为其空,所以玄妙莫测;玄妙莫测,即真一所在,即天地之心,人的自然真心即天地之心。四维指四旁,不着,是无所倚着。天地是聚集元气的区域,元气累计的足够,自然凝固,上下四旁,不需要依靠,也能安稳。人果然能固其一点自然之光之真一,与天地的自然之光合一,元气的捣炼,也和天地的自然之造化相同。
“元阳耿耿,片刻莫可相离。”
老天的元气,亘古长存,须臾不可离。
盖天地之真主宰,只是一点元阳,二气藉此以维持,五行赖此以统括,然后大化流行,万物因之发育。耿耿者,贞固常存之谓。天地之形质有坏期,而此元阳则无坏。惟其不坏,故谓之耿耿。人亦禀天地之元阳而生,但人自有生而后,气为之拘,物为之蔽,七情耗之,六欲扰之,遂至日渐消磨,至于消磨尽而死,遂一团阴气,又复坠入地下轮回。虽阴中微带些阳,而阴气主之,所以为阴鬼也。圣神仙佛纯是元阳,销烁群阴,自成金刚不坏真体。形质虽坏,而此真不没,上升于太空,皆由修心之功,造到与天地同体,所以舍心,别无可用其修能。人苟能绝其嗜欲,自然元阳渐复,非有他巧妙也。何谓片刻莫可相离?盖天地之大化,运于五行中,二气司其权,实元阳之真握其枢机。有此元阳,而后二气自交,五行自相生相克,而成化无一刻可离。此元阳一刻不存,则二气不交,五行不代迁,万物安得有发育?而造化之机息矣。《中庸》所谓“道不可须臾离”,亦即此义。人之百体,皆听命于一心,而一心之真宰,只一点元阳,主乎一身之化育,修心之士,苟能参透,则一心自与至道大适,无虚假,无间断,造到至诚无息地位,自是片刻不离也。人法天地而修其心,人道自与天地之至道合一,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藏于密。卷舒可以随意,亦何患圣神仙佛之不可为耶?当共细为尝之。
天地真正的主宰,只是一点元阳,阴阳二气交感,五行运转全赖于此,有了先天一炁,然后才有对万物的广育大化。耿耿,守持正道,永恒意思。天地有坏,此元阳无坏。人也秉持天地之元阳而生,但人生被七情六欲所扰,元阳消磨尽,一团阴气,人死为鬼,元阳为圣、为仙。天地有坏,而此真不没,上升于太空,皆由修心之功,直到与天地同体。所以,除了修心,别无他路。人如果能绝嗜欲,自然元阳渐复,也没什么神秘的。什么是片刻不离?此元阳令万物生,有此元阳,而后二气自交,五行自相生克,而成化无一刻可离。此元阳一刻不存,则二气不交,五行不代迁,万物怎能发育?自然造化之机息矣。《中庸》所谓“道不可须臾离”,也是此意。人之百体,皆听命于一心,而一心之真宰,只一点元阳,一点德一自然之光,主一身之化育,修心之士,苟能参透,则一心自与至道极大的契合,无虚假,无间断,人的自然之心与大自然完全融合,自是片刻不离。人法天地而修心,人道自与天地之至道合一,放之弥散于上下虚空,卷之则藏于密。自然之光收放自如,也不用担心圣贤做不成。当共细为辨别。
“言其刚则无物可屈,论其柔则有物皆孚。”
论其刚无物可使其服从,论其柔则有物皆其孵化。
以天地真常而言其刚,实无有并其刚者。盖万物之生生化化,运转于五行,宰制于二气。合二气五行,而悉原于真常之固结,而握其枢机,所谓“动静之宗祖,万物之源头”,大风不能散,大雷不能摄,大寒大暑不能伤,即至天地坏期而不少灭。其气实常伸于万物之上,何者得而屈制之?故谓之无物可屈。人能体天地之真以修持其心,造得真常应物,常伸于物之上,不坏不灭,直至体肤不存,而此真身自结凝而超举,何有轮回六道所能拘囿耶?三教圣人皆从此入手,亦从此了手。人何惮而不为?又自天地之真常而言其柔,实无有并其柔者。盖真常之固结,发之实流通于无外。举凡天象之斡旋,由此真常策之,地道之降升资生畜产,亦此真常使之,至于万物之布散流形,生化终始,又何一非天地之真常所鼓铸?故于其应物无遗,见为至柔,无一物不在熔铸中。谓之有物皆孚,孚者,相感应之义也。人能固此真常,则一身之动静云为,二气五行,无不贴然从令,亦居然天地真常之柔而应物。此刚柔妙蕴,即河洛中,动静生克,所谓“阖辟之真机”也。人欲修持真心以合天地,可勿详究诸?
论刚强,天地真常刚强第一。万物之生生化化,运转于五行,宰制于二气。天地真常,握其枢机。所谓“动静之宗祖,万物之源头”,大风不能散,大雷不能摄,大寒大暑不能伤,即使是天地坏了,先天一炁依然伸展在万物之上,水能使先天一炁屈服呢?所以说无物可屈。人能体察天地之真常以修心,发展到真常应物,常伸展于物质上,不坏不灭,直至体肤不存,此光自然超举,哪里会有六道轮回的限制?三教圣人皆从修心入手,也从修心了手。人还有什么畏惧而不修心呢?论柔和,天地之真是天下柔和第一。真常自然之光,凝结于内,但他其实无内无外。一切自然现象,都是由真常妙策的,地气的升降养育万物,也是真常驱使的。至于万物之布散流形,生化终始,也是天地真常的运化。所以,在其应物无一遗漏来说,真常就是至柔,无一物不被其融化。说它有物皆孚,孚是感应之义。人能固此真常,则一身之动静,二气五行,无不顺从,也如天地真常之柔,应万物。此刚柔妙蕴,即河图洛书的动静生克,即“阖辟之真机”。人欲修真心以合天地,定要详细探究其中的道理。天地真常阴阳一体、至柔至刚。
“不变含至变之神,无无寓不无之用。”
不变里含了至变,从无中下手,无中生妙有。
天地之真常,不坏不灭,本体寂然,可谓不变。然其真一之本体,虽寂然不动,而凡在天覆地载内者,其生生变化,迁流万能,无非此真一之气所默为主张,故以万物之生化流形观之,则觉其至变;无无者,虚而又虚之谓,道皆归本于太虚,无形无质,如万缘洗涤,此心还归于虚,从虚中自生出一点灵来,应物不倦,是所谓“不无”也。从无中下手,自然躍出灵妙,用之靡竭,人特患不守其虚室耳。能守虚室,真灵自生。知天地之真心如此,便得修心之要领,此合体用而详言之,学者皆当细为究也。
天地真常,不生不灭,本体寂然,可以说是不变。其本体虽寂然不动,但是化生万物之动,却一刻未停。所以,从万物的变化观之,又觉得它是至变。从真一之主宰的角度看,所有的变都归于不变之妙谛,所以说“不变含至变”。从它的变化之妙看,说它神,《易经》所谓“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”就是这个意思。人能体察天地,加固心光之真一,百邪不夺,万魔不散,此心之真常,也是寂然安详不变的。凡是人的聪明智慧,都来自二气五行的自然流转,也依然是真一的妙用。什么叫无无寓不无之用?无无是虚而又虚的意思,即所说的道。天地之真常是无形的,存于恍惚杳冥之中,在太虚中完成,所以说无无,即指真常之道。然道皆归本于太虚,无形无质,而其中自有可着手之处。比如修心的万缘洗涤,心还于虚,从虚中自生出一点灵光来,应物不倦,是无中生出来的妙有,就是“不无”。从无中下手,自然躍出灵妙,用之不竭,人的问题是不能心还虚。心能还虚,光自然生。老子所以说“无无不无”也。庄子所说的“虚室生白”,也是这个意思。了解了天地之真心,便得了修心的要领,此合体用而详言之,学者皆当细为究也。
“圆神方智,合五德而产人身。”
方圆一体的智慧之光,进入人体五行而产人身。
何谓圆神方智?盖天地之真一,有一种活泼圆妙,周行运旋不落于迹象,并不滞于方隅,圆何如耶?举万化众生,繁而莫可纪,极其气化之源头,悉归于真元之一点,可见此点真一之气,遂可为万化之提纲。神何如耶?又自气化之分晰者言之,一物自布一物之化,此无妨于彼,彼不夺于此。彼此不相紊乱,井然有条。方何如乎?至于化育之昭彰,灿然莫掩,物物各异其宜,而气化无不翕然停当。智何如乎?天地之真常,既具方智圆神,其流出则有五德,五德即气之德也。合而赋予于人,故曰“合五德而产人身”。观此便可见人之赋予于天宝地灵,各具此真常于一心。无分智愚,皆各具足,不过既落于形质,稍有清浊之殊耳,无不可修而全之。人苟寻此真界以修治一心,不论儒道释,皆到真一凝固,正定完满而止。譬如行路,从此途可到那极处,从彼途亦可到得那极处,但舍此而入于邪途,则不得耳。学者自当辨明,不可误入于岐途,斯则予之所厚望也。
什么是方圆一体的智慧?天地真一,活泼圆妙,周行运旋无痕迹,化生万物,化生的源头归于先天一炁,可见真一之气,为万化的要害。神指什么?先天一炁化生万物,万物井井有条,不相妨碍。方又指什么?至于化育之光耀,灿然辉煌,所化物质类型不同,都恰到好处。圆神方智比喻的就是智慧,一个没有死角的、没有哪儿能够被阻碍住的圆融的智慧,一个无所不能的智慧,讲的这个自然智慧。自然智慧就是无过不及,就是它太聪明了、它太正好了,每一个行动、每一分每一秒的举手投足,跟老天是合一的;这个自然智慧,就是天人合一,恰如其好,天衣无缝,做的特别的完美。智指什么?天地之真常,具有方圆一体的大智慧,其流出则有五德,五德合于五脏正好适合于人体,所以说“合五德而产人身”。观此便可以知晓人也是被赋予了天地灵宝的,人人都是真常居于一心。不分聪明愚笨,人人平等。不过真一已经落入形体,稍有清浊之别,无不可修而全之。人如果能以天地真一修心,不论儒、道、释,都是真一自然之光的凝固,到光足为止。就像行路,从此一途可到终点,从彼一途也可到极处。但舍此修心正道而入于邪途,则永远到不了终点。学者自当辨明,不可误入于岐途,这是我对你们的厚望。此段讲修心可以合天地之本。
“受气成形,统三才而藏帝室。”
先天一炁入胎,统三元而藏于心光中。
何谓受气成形?盖人自诞降之初,皆各禀天地阴阳二气而为气,气禀于天地而即授于人,人先受此气,而后成此形。天地为积气之区,人亦为积气之区,有是气乃有是形,亦惟有是形,乃可载是气,舍形而气无可寄,舍气而形不能存。然二气又统括乎三才。三才者,即人身中之三元也。合二气三才,实统领于真一,真一独藏于心。谓之藏帝室者,以心为最尊,故曰帝室。帝室之真常不散,则生理固,而生机自畅发无已。真常一失,而气亦随之。盖理宰乎气,所以人之生理既尽,则气返而归,此乃生死亡之机关。人能固此心之真常,百炼弥坚,自成金刚不坏,无论形存,即形亡亦生也。苟失此真常,纵使形未坏,而心之本真已死,亦不得谓之生。世人不明生死二机,以为形在是生,形不在是死,殊不知千古来圣神仙佛,形何常在耶?究何曾死耶?举世梦梦,日就昏瞆,日流逸欲,不肯返本穷源,复其心之真常,无怪乎终于凡庸也。终日经营谋生,实终日寻死道,安得人共回头,一醒大梦?吁可慨已。
什么是受气成形?人自降生之初,都是秉持天地的阴阳二气为气,人先受此气,而后成此形。天地是气的住所,人也是气的住所,有这个气才又这个形。唯有这个气,才可以承载这个形,舍弃形气无处寄托,舍弃气,形也不能存。然而,阴阳二气又总括于三才。三才,即人身中之三元,元精、元气、元神。二气三才又都包含在真一里,真一独藏于心。为什么叫藏帝室,以心为最尊,心为人体的帝王,所以叫帝室。藏帝室就是藏虚无的这个窍,它就是一个虚无体,但是呢,你感觉它老有个东西、它是总在起伏、总在动的,我们叫玄关。帝室、中宫,就是虚无的玄关。心中之真常不散,生命活动机能就稳固,生机自动地畅发不止。真常一失,气亦随之消散。人的生理机能被气主宰。人的生理机能丧失,是因为气走了,这是生死的机关。人能固此真常之心,百炼成刚,心光如金刚不坏,无论形存,即使形亡,心光也生。如果失此真常,纵使形未坏,而心之本真已死,也不能谓之生。世人不明生死二机,以为形在是生,形不在是死,殊不知千古来圣神仙佛,形何常在?究何曾死?举世之人,都是整日在梦中昏睡,正太男在欲望中消遣,不肯返本穷源,恢复其心之真常,无怪乎终于凡庸。终日经营谋生,实终日寻死道,安得人共回头,一醒大梦?真是感叹不已。此节就人之秉持天地真元具于一心,以见修心合天地之本。